國衛辦醫函〔2020〕7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十三五”國家醫學中心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規劃》(國衛醫發〔2017〕3號)及《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實施方案》(國衛辦醫函〔2019〕45號)有關要求,進一步完善傳染病醫療服務體系頂層設計,優化傳染病醫療資源區域布局,提升應對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助力實現區域分開,我委組織制定了《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設置標準》和《國家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可從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下載)?,F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1.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設置標準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2020年9月2日
(信息公開形式:主動公開)
附件1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設置標準
一、基本要求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應當是傳染病學科特色突出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或者三級甲等傳染病??漆t院,具有全國領先的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管理水平,有豐富的嚴重復雜傳染病救治經驗,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中處于國內引領地位,并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傳染病救治相關診療科目齊全,配套設備設施完善,人才梯隊結構合理,且有相對成熟合理的傳染病中心運行機制。始終堅持公益性,認真貫徹落實醫改相關工作要求,具備承擔重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的能力和經驗。承擔全國傳染病救治有關臨床、教學、科研、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的技術指導,引領和推動國家傳染病醫學發展。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應當滿足以下基本條件:
(一)傳染病中心形成統籌管理模式,有獨立設置的傳染病院區,規模滿足功能定位,有完善的組織架構和相關專業固定的醫務人員,醫院每年向傳染病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設發展經費,保障其持續健康發展。
(二)傳染病院區按照“三區兩通道”設置,傳染病救治床位數≥醫院編制床位數的20%。按照“平戰結合”原則,在重大疫情救治時能夠利用傳染病院區或者其他病區快速擴充傳染病救治床位,迅速提升疫情救治能力。
(三)建立傳染病救治團隊,由核心科室(專業)和支撐科室(專業)的固定人員組成。其中,核心科室(專業)包括傳染病科、重癥醫學科、呼吸內科;支撐科室(專業)包括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腎臟病科、血液病科、風濕免疫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經外科、精神科、婦產科、兒科、皮膚科、急診醫學科、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中醫科、康復科、麻醉科、病理科、輸血科、臨床護理、臨床藥學等。
(四)近3年傳染病患者年均出院人數≥8000例,其中每年度收治患者中相對權重值(RW)≥2數量占年出院人數不低于20%。
(五)近3年年均為傳染病患者開展手術(不含操作)≥3000臺次,其中三/四級手術比例不低于50%。
(六)傳染病科、重癥醫學科、呼吸內科獲得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2個,支撐科室(專業)中獲得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7個。
二、醫療服務能力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應當具備常見傳染病、新發突發傳染病和重大傳染病的綜合診療能力,掌握疑難危重傳染病救治所涉及的各項關鍵技術。已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現代傳染病防治體系,整合傳染病防控、疫情監測預警、病原體識別與檢測、傳染病診斷、抗病原體治療、多器官功能支持、院感管理能力,協同內科與外科、西醫與中醫、醫療與預防,覆蓋從兒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具備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并將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的能力,引領我國傳染病醫學發展。
(一)科室及平臺設置。
1.傳染病科:
(1)病房。按照“三區兩通道”設置獨立的傳染病院區,通風、空調和污水污物處理設施符合傳染病院感防控要求。供氧設施等滿足全部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氧氣供應。至少設置普通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結核病、中西醫結合感染病病區,醫生床位比≥0.3:1,護士床位比≥0.5:1。
(2)發熱門診。設置功能布局合理的發熱門診,配備診室≥6間,隔離床位≥30張,且具有加強床位擴容能力。發熱門診配備獨立檢驗實驗室、CT檢查室、DR檢查室,對發熱患者實行嚴格閉環管理。
(3)??崎T診。應當至少設置傳染病門診、結核病門診、HIV感染門診、腸道門診、感染門診等。
2.呼吸內科:
醫院應當設置獨立的呼吸內科及其病房,普通床位醫生床位比≥0.3:1,護士床位比≥0.4:1。有隸屬于呼吸內科的MICU或RICU,且監護床位數≥20張,并具備相應的硬件設施、技術和人力資源條件;醫生床位比≥1:1,護士床位比≥2:1。
設置普通呼吸??崎T診和部分呼吸專病/專項門診(例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呼吸系統感染等)。有獨立的呼吸內鏡室或呼吸介入中心、肺功能室。
3.重癥醫學平臺:
傳染病科設置獨立的重癥監護病房,重癥監護床位數占傳染病床位數≥12%,滿足傳染病特別是呼吸系統傳染病救治要求,可以實現正負壓轉換,保證可迅速投入傳染病救治。
醫院重癥醫學科配備足夠數量的呼吸機、監護儀、體外膜肺氧合(ECMO)和持續腎替代治療(CRRT)等設備,配備適量的適合兒童和新生兒使用的呼吸機及其他醫療設備,在傳染病、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器官功能支持等領域具有較強救治能力。
4.醫學檢驗平臺:
傳染病中心應當設置生物安全三級(P3)實驗室,配備分析測試平臺、代謝組學平臺、蛋白組學平臺、細胞生物學技術平臺、免疫學技術平臺與高通量基因測序平臺,具備突發新發傳染病病原體識別與檢測能力。配置病毒核酸檢測平臺≥10套,檢驗人員中熟練掌握PCR檢測技術的≥80%,具備新型冠狀病毒等病毒核酸檢測能力5000人份/日,并能夠短期內進一步拓展。
5.醫學影像平臺:
傳染病院區應當配置專用醫學影像檢查設備,至少包括1.5T及以上核磁共振(MRI)系統≥2臺,64排及以上計算機斷層掃描(CT)系統≥2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2臺,數字X線成像系統(DR)≥2臺,彩色多普勒超聲機≥10臺。具備開展各類放射血管介入、超聲介入等資質,有相應的專業人才隊伍。
6.院感管理科:
傳染病中心應當明確專門負責醫院感染管理的部門,建立院感管理與臨床多學科合作機制,持續加強院感管理質量。配備足夠的院感管理專業人員,院感管理人員與傳染病床位比≥1:50,其中傳染病專業人員占比不少于25%,且至少有1名院感管理人員具有傳染病專業正高級技術職稱。
(二)診斷項目。能夠開展常見多發、疑難危重、新發突發和重大傳染病診斷所需檢查檢驗項目,提供病原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檢驗項目,以及病理學、醫學影像學等檢查項目。
(三)診療能力。具備常見多發、疑難危重、新發突發和重大傳染病及其并發癥診斷與治療能力,建立多學科協同診療模式。近3年收治病例覆蓋傳染病疑難與危重病種清單(附表1)90%以上,總體治愈好轉率≥90%。具備各甲類、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規范診療能力,以及對各類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快速甄別檢測、監測預警、診斷治療能力。
(四)核心技術。具備傳染病救治先進理念和技術,能夠開展傳染病病原學診斷、病原學治療、相關手術與介入操作、重要器官功能監測與支持,以及康復治療所涉及的各項傳染病救治技術。近3年開展核心技術覆蓋清單(附表2)90%以上。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應當滿足以下項目中的3項:
近3年,年均完成技術項目例次數達到:
1.有創、無創呼吸支持病例數≥3000例。
2.持續腎替代治療(CRRT)病例數≥500例。
3.體外膜肺氧合(ECMO)病例數≥50例。
4.完成內鏡診療技術應當滿足:呼吸內鏡診療次數≥2000例次,消化內鏡診療次數≥5000例次。
三、教學能力
承擔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教學能力與硬件設施能滿足教學需求,引領我國傳染病學科人才培養。
(一)教學條件。床位數量、收治的病種與數量應當符合院校教育和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關法定標準要求。教學硬件資源應當包括獨立教學區域(面積≥1000㎡)、供查閱資料的圖書館、教學專用的多媒體教室、臨床技能培訓與考核中心(面積≥1000㎡)、具備相應的虛擬現實教學資源和模擬教學設備。學生(員)臨床輪轉科室配有獨立多媒體臨床教學示教室。具有傳染病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
(二)組織管理。建立完備的組織管理體系,醫院有教學相關委員會或明確教學職能部門,配有專職教學秘書,各項教學工作負責人職責明確。
(三)師資條件。傳染病專業領域具有高級技術職稱醫師數占總醫師數比例≥40%,其中,研究生導師數占總醫師數比例≥20%,博士生導師數占總醫師數比例≥10%。每年培養本專業研究生≥30人,每位住院醫師和??漆t師規范化培訓的帶教指導醫師同時帶教本專業培訓對象不超過3名。有脫產帶教教師及專職教學管理人員,建立有效的教學薪酬保障制度,能夠充分調動帶教指導醫師從事教學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教學培訓。應當為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承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考核任務。近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核通過率≥95%。承擔傳染病專業領域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10個/年,開展傳染病規范化救治培訓班≥10期/年,培訓人次≥1000人次/年。開展傳染病病原體識別與檢測、傳染病診斷、抗病原體治療、器官功能支持治療等進修培訓任務,有規范的培訓教程,配備相應的培訓設備和器材。近3年,接收進修人員≥100人次/年,進修人員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占比≥70%,進修結業考試合格率≥95%。
(五)教學成果。教學團隊應當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近3年,主編傳染病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
四、科研能力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應當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及科研平臺,承擔國家級傳染病相關研究課題。有組織全國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的經驗,具備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的能力。在傳染病專業相關的臨床研究、科研成果、技術轉化、科研影響力方面,在全國發揮引領作用。有建設成為國際水平的傳染病醫學研究中心的基礎和條件。
(一)科技平臺。
1.傳染病相關平臺標準。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3項:
(1)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國家級研究機構;
(2)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
(3)國家重點學科;
(4)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5)國家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
2.傳染病平臺基礎條件。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2項:
(1)建設有生物樣本庫;
(2)建設有臨床數據中心;
(3)已依法取得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或依法備案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二)科技人才。建立穩定的科技人才隊伍,在編人員應當滿足以下標準:
1.學科帶頭人標準。在傳染病學領域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2項:
(1)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2)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3)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4)曾任、現任或候任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傳染科醫師分會主委或會長。
2.學科梯隊優秀人才。在傳染病學領域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5項:
(1)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
(2)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人選≥1人;
(3)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或講座教授≥1人;
(4)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1人;
(5)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人才≥1人;
(6)“四青”人才(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青年拔尖人才計劃)≥3人;
(7)曾任、現任或候任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傳染科醫師分會主委、副主委、會長、副會長累計≥3人次。
(三)科研項目。開展以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以及新發突發傳染病和各種感染性疾病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近3年,主持重大傳染病防治領域國家級科研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基金重點項目或重大項目)≥5項;主持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領域省部級以上應急重大項目≥5項。
(四)科研資源。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2項:
1.已建立國內重大傳染病防治領域研究隊列≥3個,隊列總規模≥10萬人;
2.已建立重大傳染病的標準化電子健康信息大數據平臺,涉及病種≥3個,涵蓋≥500萬人份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信息與疾病信息;
3.已建立傳染病生物樣本庫,與臨床信息相關聯的各類生物樣本總保有量≥100萬份。
(五)科研支持平臺。
具備完善的傳染病科研支持平臺,配備代謝組學、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病毒學、細菌學、微生態學等基礎與轉化研究平臺、動物實驗平臺。
所在單位應當已依法取得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或依法備案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具備開展Ⅰ-Ⅳ期臨床試驗項目的資質,I期GCP床位≥20張,近3年牽頭開展傳染病防治領域I-IV 期臨床試驗項目≥3個。
建有專業化臨床研究數據管理及生物樣本管理團隊,具備完善的數據及生物樣本管理規章制度及信息化管理系統。
(六)協作研究網絡。牽頭建立覆蓋全國的重大傳染病防治協同研究網絡,網絡成員單位(以近3年開展合作研究為準)≥50家,覆蓋?。▍^、市)超過20個。
(七)科研成果。近5年,在傳染病專業領域累積獲得以下科研成果:
1.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2項;
2.獲得授權國家專利≥10項;
3.有自主創新的預防、診斷、治療和保健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得到應用推廣,且轉化為國家層面傳染病相關診療指南或行業標準≥2項;
4.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SCI收錄論文≥200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分論文≥15篇,被國際指南或規范引用的研究論文≥2篇;
5.牽頭指南/共識或行業標準制訂≥10項,其中牽頭國際傳染病領域指南制訂≥1項。
(八)成果轉化。建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專業從事轉化的工作人員≥5人,轉化項目≥10項。
五、承擔公共衛生任務及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一)推動傳染病防治網絡建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重大傳染病、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網絡建設,網絡覆蓋醫院≥200家,覆蓋≥20個?。▍^、市)。指導網絡成員單位開展傳染病防治工作,定期進行質量控制、專業培訓、績效評估等,開展傳染病相關信息定期收集、匯總分析和結果反饋等,發揮技術輻射帶動作用。依托防治網絡,與部分高等院校、醫療機構開展傳染病領域基礎與臨床研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傳染病防控、救治適宜技術與模式,引領提升醫療服務網絡傳染病救治能力。
(二)推動完善傳染病疫情監測系統。加強實驗室檢測能力建設,完善實驗室檢測網絡,提升傳染病特別是新發突發傳染病檢測能力。依托大型隊列研究、傳染病防治網絡以及發熱門診、基層機構等哨點單位,構建傳染病疫情檢測、預警系統,對重點、重大傳染病及主要危險因素流行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加強與疾病控制、檢驗檢疫等部門協作,建立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機構協同監測機制。
(三)組建重大疫情應急醫療隊。完善重大疫情等應對預案體系,依托傳染病、呼吸、重癥醫學等專業組建重大疫情應急醫療隊,覆蓋醫療救治、實驗室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等領域,配備移動P3實驗室、移動CT、移動ICU等應急救治設備設施。受國家委派整建制開展重大傳染病疫情救治工作。通過遠程會診等方式,指導收治醫療機構治療新發、烈性傳染病人。
(四)完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建立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與醫療救治相適應的醫用防護與救治物資、設備、藥品儲備、調配等動態機制,重點儲備醫用防護口罩、醫用防護服、正壓面罩等醫用防護物資,各類搶救必須的影像、檢驗和生命支持設備。按照“平戰結合”原則,應急狀態下至少能夠滿足重大傳染病千人級救治一周以上需要。
(五)開展傳染病相關健康宣教。開展全國傳染病防控與救治相關健康教育、健康咨詢指導等工作。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面向公眾及患者的常見或重大傳染病預防、醫療保健等科普教育,提升公眾對傳染病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六、落實醫改相關任務和履行社會公益情況
(一)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建立分級診療相關制度體系,牽頭成立覆蓋全國的傳染病領域醫療聯合體(包括??坡撁撕瓦h程醫療協作網),推動疑難病例遠程會診、雙向轉診和醫療質控工作,定期開展對醫聯體成員單位技術培訓與指導。??漆t聯體覆蓋醫療機構≥100家,不少于10個省(區、市)。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開展傳染病相關遠程會診、遠程查房、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心電診斷、遠程醫學教育,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醫療機構≥100家,不少于15個省(區、市),每年提供遠程醫療服務≥1000例。
(二)加強醫院精細化管理。建立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承擔省級以上傳染病專業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心工作。使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部分傳染病單病種質量管理、臨床路徑管理,臨床路徑病種數量≥20種。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療規范的撰寫工作。不斷完善傳染病報卡、醫院感染控制、發熱門診與實驗室管理等重點環節標準操作流程(SOP)。
(三)加強醫療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要符合《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的要求,信息化功能要具備《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的要求,信息技術要符合《醫院信息化建設應用技術指引(2017版)》的要求,數據上報要符合國家和行業數據管理相關要求。積極推進醫院電子病歷和信息平臺建設,實現醫院內部信息系統整合,與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開發對接,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安全共享。醫院電子病歷建設達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電子病歷應用等級測評”四級要求;信息平臺建設達到“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四級要求;醫院核心業務系統達到“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三級要求,使用國產密碼對核心數據進行加密保護。能為國家中心的臨床、科研、教學和管理業務提供信息支撐。
(四)履行社會公益項目。積極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組織開展義診、健康扶貧、疑難重癥患者會診等活動,根據衛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門要求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幫助提升基層傳染病防治能力。
(五)深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切實落實醫療機構依法執業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制定并執行醫院章程,完善醫院管理制度,提高醫院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水平。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兩個允許”,保障人員合理收入待遇。
(六)加強公立醫院績效管理。醫院積極參加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且在申報醫學中心的上一年度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指標排名位于相應類別醫院前5%。
附表:1.傳染病疑難與危重病種清單
2. 傳染病專業核心技術清單
附表1
傳染病疑難與危重病種清單
序號 |
臨床診斷 |
ICD(國際疾病分類)名稱 |
ICD編碼 |
||
1 |
鼠疫 |
鼠疫 |
|
||
2 |
肺炎型鼠疫 |
|
|||
3 |
敗血癥型鼠疫 |
|
|||
4 |
霍亂 |
霍亂 |
|
||
5 |
高致病性禽流感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
6 |
SARS |
SARS |
U04.900 |
||
7 |
COVID-19 |
COVID-19 |
U07.100x001 |
||
8 |
炭疽 |
炭疽肺炎 |
A22.102+ |
||
9 |
病毒性肝炎 |
病毒性肝炎 |
B15-B19 |
||
10 |
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4 |
|||
11 |
急性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5 |
|||
12 |
慢性病毒性肝炎 |
B18.951 |
|||
13 |
膽汁淤積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3 |
|||
14 |
甲肝 |
急性甲型肝炎 |
B15 |
||
15 |
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 |
B15.903 |
|||
16 |
急性無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 |
B15.904 |
|||
17 |
甲型病毒性重型肝炎 |
B15.907 |
|||
18 |
B15.906 |
||||
19 |
乙肝 |
乙型病毒性肝炎 |
B16.905 |
||
20 |
急性乙型肝炎 |
B16 |
|||
21 |
急性無黃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
B16.902 |
|||
22 |
急性黃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
B16.901 |
|||
23 |
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 |
B16.906 |
|||
24 |
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 |
B16.908 |
|||
25 |
乙型病毒性肝炎亞急性重型 |
B16.909 |
|||
26 |
丙肝 |
丙型病毒性肝炎 |
B17.101 |
||
27 |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B17.151 |
|||
28 |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伴黃疸 |
B17.102 |
|||
29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B18.251 |
|||
30 |
慢性重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
B18.203 |
|||
31 |
丁肝 |
丁型病毒性肝炎 |
B17.805 |
||
32 |
戊肝 |
戊型病毒性肝炎 |
B17.201 |
||
33 |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黃疸型 |
B17.203 |
|||
34 |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無黃疸型 |
B17.204 |
|||
35 |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 |
||||
36 |
|||||
37 |
艾滋病 |
B24.X01 |
|||
38 |
B20 |
||||
39 |
艾滋病合并隱球菌感染 |
B24.X01+B45 |
|||
40 |
B20.651 |
||||
41 |
B20.051 |
||||
42 |
B20.052 |
||||
43 |
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青霉感染 |
B24.X01+ B48.401 |
|||
44 |
艾滋病合并弓形蟲感染 |
B24.X01+ B58.900 |
|||
45 |
B20.451 |
||||
46 |
B20.251 |
||||
47 |
肺結核 |
呼吸道結核 |
A16 |
||
48 |
A16.151 |
||||
49 |
A16.202 |
||||
50 |
A15.001 |
||||
51 |
支氣管內膜結核 |
A15.551 |
|||
52 |
結核性胸膜炎 |
A15.601 |
|||
53 |
A15.452 |
||||
54 |
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
A19.001 |
|||
55 |
亞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
A19.802 |
|||
56 |
布魯菌病 |
布魯氏菌病 |
A23 |
||
57 |
A23.053 |
||||
58 |
犬布魯氏菌病 |
A23.351 |
|||
59 |
豬布魯氏菌病 |
A23.251 |
|||
60 |
流產布魯氏菌病 |
A23.151 |
|||
61 |
傷寒、副傷寒 |
傷寒 |
A01.001 |
||
62 |
副傷寒 |
A01.401 |
|||
63 |
甲型副傷寒 |
A01.101 |
|||
64 |
乙型副傷寒 |
A01.201 |
|||
65 |
丙型副傷寒 |
A01.301 |
|||
66 |
炭疽 |
炭疽 |
A22 |
||
67 |
皮膚炭疽 |
A22.051 |
|||
68 |
猩紅熱 |
猩紅熱 |
A38 |
||
69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A39.852+ |
||
70 |
霍亂 |
霍亂 |
A00 |
||
71 |
細菌性痢疾 |
細菌性痢疾 |
A03.901 |
||
72 |
H1N1甲型流感 |
NA(XN8WJ,ICD11) |
|
||
73 |
重癥麻疹 |
麻疹 |
B05.901 |
||
74 |
B05.001+ |
||||
75 |
麻疹合并肺炎 |
B05.201+ |
|||
76 |
流行性出血熱 |
流行性出血熱 |
A98.502+ |
||
77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A83.001 |
||
78 |
登革熱 |
登革熱 |
A90 |
||
79 |
吸蟲病 |
吸蟲病 |
|||
80 |
瘧疾 |
瘧疾 |
B54.X02 |
||
81 |
惡性瘧原蟲瘧疾 |
B50 |
|||
82 |
間日瘧原蟲瘧疾 |
B51 |
|||
83 |
三日瘧原蟲瘧疾 |
B52 |
|||
84 |
卵型瘧原蟲瘧疾 |
B53.051 |
|||
85 |
狂犬病 |
狂犬病 |
A82 |
||
86 |
梅毒 |
梅毒 |
A53.901 |
||
87 |
鉤端螺旋體 |
鉤端螺旋體 |
|
||
88 |
肝功能異常原因待查 |
肝功能異常 |
R94.501 |
||
89 |
肝功能不全 |
K76.806 |
|||
90 |
肝炎 |
K75.901 |
|||
91 |
急性肝炎(非病毒性) |
K72.003 |
|||
92 |
慢性肝炎 |
K73.901 |
|||
93 |
藥物性肝炎 |
K71.601 |
|||
94 |
肝硬化 |
肝硬化 |
K74.151 |
||
95 |
酒精性肝硬化 |
酒精性肝硬化 |
K70.301 |
||
96 |
血吸蟲性肝硬化 |
血吸蟲性肝硬化 |
K74.607 |
||
97 |
肝硬化失代償期 |
肝硬化失代償期 |
|||
98 |
肝硬化失代償期,自發性腹膜炎 |
自發性腹膜炎 |
K65.902 |
||
99 |
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 |
K74.609+ |
|||
100 |
肝硬化失代償期,肝腎綜合征 |
肝腎綜合征 |
K76.702 |
||
101 |
肝硬化失代償期,電解質紊亂 |
電解質紊亂 |
E87.802 |
||
102 |
肝硬化門脈高壓 |
門脈高壓 |
K76.602 |
||
103 |
肝硬化伴腹水 |
肝硬化伴腹水 |
K74.653 |
||
104 |
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 |
肝昏迷(肝性腦?。?/p> |
K72.903 |
||
105 |
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 |
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 |
C22 |
||
106 |
肝惡性腫瘤 |
肝惡性腫瘤 |
C22.901 |
||
107 |
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C22.951 |
||
108 |
肝細胞肝癌 |
肝細胞肝癌 |
C22.001 |
||
109 |
膽管癌 |
膽管癌 |
C22.101 |
||
110 |
肝功能衰竭 |
肝衰竭 |
K72 |
||
111 |
肝功能衰竭 |
K72.901 |
|||
112 |
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重型肝炎) |
K72.001 |
|||
113 |
急性肝衰竭 |
K72.002 |
|||
114 |
亞急性肝衰竭(亞急性重型肝炎) |
K72.051 |
|||
115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
K72.061 |
|||
116 |
慢性肝衰竭(慢性重型肝炎) |
K72.151 |
|||
117 |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6 |
|||
118 |
亞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7 |
|||
119 |
爆發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
B19.901 |
|||
120 |
急性爆發性肝炎伴肝昏迷 |
B19.002 |
|||
121 |
酒精性肝衰竭 |
K70.454 |
|||
122 |
急性酒精性肝衰竭 |
K70.451 |
|||
123 |
亞急性酒精性肝衰竭 |
K70.453 |
|||
124 |
慢性酒精性肝衰竭 |
K70.452 |
|||
125 |
發熱待查 |
原因不明的發熱 |
R50 |
||
126 |
敗血癥 |
敗血癥 |
A41.901 |
||
127 |
膿毒血癥 |
A41.902 |
|||
128 |
感染性休克(膿毒性休克) |
A41.954 |
|||
129 |
葡萄球菌性敗血癥 |
A41.202 |
|||
130 |
假單胞菌性敗血癥 |
A41.505 |
|||
131 |
肺炎球菌性敗血癥 |
A40.301 |
|||
132 |
鏈球菌性敗血癥 |
A40.901 |
|||
133 |
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癥 |
A41.504 |
|||
134 |
大腸桿菌性敗血癥 |
A41.503 |
|||
135 |
變形桿菌性敗血癥 |
A41.501 |
|||
136 |
腸球菌性敗血癥 |
A41.552 |
|||
137 |
凝固陰性葡萄球菌引起的敗血癥 |
A41.151 |
|||
138 |
A41.506 |
||||
139 |
厭氧菌性敗血癥 |
A41.451 |
|||
140 |
感染性休克(敗血病性休克) |
A41.953 |
|||
141 |
感染性心內膜炎 |
感染性心內膜炎 |
I33.004 |
||
142 |
急性心內膜炎 |
I33.901 |
|||
143 |
細菌性心內膜炎 |
I33.013 |
|||
144 |
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
I33.007 |
|||
145 |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
I33.014 |
|||
146 |
重癥肺炎 |
重癥肺炎 |
J18.953 |
||
147 |
肝膿腫 |
肝膿腫 |
K75.001 |
||
148 |
細菌性肝膿腫 |
K75.051 |
|||
149 |
化膿性膽管炎 |
急性化膿性肝膽管炎 |
K75.002 |
||
150 |
急性腎盂腎炎 |
急性腎盂腎炎 |
N10.X01 |
||
151 |
腹腔膿腫 |
腹腔膿腫 |
K65.003 |
||
152 |
創傷弧菌感染 |
NA |
NA(XN44G,ICD11) |
||
153 |
細菌性食物中毒 |
細菌性食物中毒 |
A05.901 |
||
154 |
諾卡菌病 |
肺炎諾卡菌病 |
A43.051+ |
||
155 |
化膿性腦膜炎 |
化膿性腦膜炎 |
G00.901 |
||
156 |
細菌性腦膜炎 |
G00.902 |
|||
157 |
腦膿腫 |
腦膿腫 |
G06.006 |
||
158 |
細菌性腦膿腫 |
G06.051 |
|||
159 |
皮膚軟組織感染 |
軟組織感染 |
L08.920 |
||
160 |
侵襲性曲霉菌病 |
曲霉病 |
B44 |
||
161 |
曲霉菌性肺炎 |
B44.103+ |
|||
162 |
曲霉菌病 |
B44.901 |
|||
163 |
播散性曲霉病 |
B44.751 |
|||
164 |
真菌性敗血癥 |
真菌敗血癥 |
A41.805 |
||
165 |
霉菌性敗血癥 |
A41.803 |
|||
166 |
類酵母菌敗血癥 |
A41.802 |
|||
167 |
隱球菌病 |
隱球菌病 |
B45 |
||
168 |
肺隱球菌病 |
B45.001+ |
|||
169 |
隱球菌性腦膜炎 |
B45.102+ |
|||
170 |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 |
B45.101+ |
|||
171 |
播散性隱球菌病 |
B45.751 |
|||
172 |
念珠菌病 |
念珠菌病 |
B37 |
||
173 |
念珠菌性敗血癥 |
B37.751 |
|||
174 |
肺念珠菌病 |
B37.101+ |
|||
175 |
念珠菌性心內膜炎 |
B37.601+ |
|||
176 |
念珠菌性腦膜炎 |
B37.551+ |
|||
177 |
腸道念珠菌性感染 |
B37.802 |
|||
178 |
肺孢子菌病 |
肺孢子絲菌病 |
B42.001+ |
||
179 |
病毒性肺炎 |
病毒性肺炎 |
J12.901 |
||
180 |
流行性感冒 |
J11.101 |
|||
181 |
重癥水痘 |
水痘 |
B01 |
||
182 |
水痘性肺炎 |
B01.251+ |
|||
183 |
水痘后腦脊髓炎 |
B01.152+ |
|||
184 |
新型布尼亞病毒 |
新型布尼亞病 |
NA |
||
185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
B27 |
||
186 |
巨細胞病毒感染 |
巨細胞病毒感染 |
B25.901 |
||
187 |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 |
B25.051+ |
|||
188 |
巨細胞病毒性肝炎 |
B25.101+ |
|||
189 |
病毒性腦膜炎 |
病毒性腦膜炎 |
A87.901 |
||
190 |
結核病 |
結核病 |
A15-A19 |
||
191 |
血性播散性結核 |
急性血性播散性結核 |
A19.051 |
||
192 |
慢性血性播散性結核 |
A19.853 |
|||
193 |
結核性腦膜炎 |
結核性腦膜炎 |
A17.003+ |
||
194 |
結核性腦膿腫 |
A17.802+ |
|||
195 |
泌尿系結核 |
泌尿系結核 |
A18.103 |
||
196 |
生殖系統結核 |
女性盆腔結核 |
A18.107+ |
||
197 |
卵巢結核 |
A18.110+ |
|||
198 |
淋巴結結核 |
淋巴結核 |
A18.206 |
||
199 |
結核性心包炎 |
結核性心包炎 |
A18.815+ |
||
200 |
消化系統結核 |
結核性腹膜炎 |
A18.307+ |
||
201 |
腸結核 |
A18.301+ |
|||
202 |
骨關節結核 |
腰椎結核 |
A18.011+ |
||
203 |
骨結核 |
A18.035+ |
|||
204 |
脊椎結核 |
A18.046+ |
|||
205 |
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
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
NA(1B21.Z,ICD11) |
||
206 |
寄生蟲病 |
未特指的寄生蟲病 |
B89 |
||
207 |
絲蟲病 |
絲蟲病 |
B74 |
||
208 |
線蟲病 |
類圓線蟲病 |
|||
209 |
囊尾蚴病 |
腦囊蟲病 |
B69.001+ |
||
210 |
中樞神經系統囊尾蚴病 |
B69.052+ |
|||
211 |
囊尾蚴病 |
B69.901 |
|||
212 |
棘球蚴病 |
棘球蚴病 |
B67 |
||
213 |
腸絳蟲病 |
絳蟲病 |
B68 |
||
214 |
恙蟲病 |
恙蟲病 |
A75.301 |
||
215 |
立克次體感染 |
立克次體感染 |
A79.902 |
||
216 |
弓形蟲病 |
弓形蟲病 |
|||
217 |
回歸熱 |
回歸熱 |
A68 |
||
218 |
萊姆病 |
萊姆病 |
A69.201 |
附表2
傳染病專業核心技術清單
序號 |
技術名稱 |
ICD編碼 |
1 |
PPD試驗 |
|
2 |
結核分枝桿菌涂片檢查 |
|
3 |
結核分枝桿菌培養 |
|
4 |
結核分枝桿菌鑒定 |
|
5 |
結核桿菌抗體測定 |
|
6 |
結核分枝桿菌菌種鑒定(DNA微陣列芯片法) |
|
7 |
結核分枝桿菌耐藥基因檢測(DNA微陣列芯片法) |
|
8 |
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T-spot) |
|
9 |
腺苷脫氨酶測定(胸腹水) |
|
10 |
乳酸脫氫酶(胸腹水) |
|
11 |
GeneXpert檢測 |
|
12 |
ELISA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 |
|
13 |
非結核分枝桿菌培養 |
|
14 |
非結核分枝桿菌鑒定 |
|
15 |
甲型流感病毒DNA檢測 |
|
16 |
流感H7N9病毒RNA檢測 |
|
17 |
流感A/B型RNA檢測 |
|
18 |
流感病毒H3N2型RNA檢測 |
|
19 |
流感病毒季節性H1N1型RNA檢測 |
|
20 |
流感病毒新H1N1型RNA檢測 |
|
21 |
流感病毒A型檢測分型檢測 |
|
22 |
SARS-CoV-2核酸及抗體檢測 |
|
23 |
巨細胞病毒DNA檢測 |
|
24 |
EB病毒DNA檢測 |
|
25 |
降鈣素原測定 |
|
26 |
內毒素測定 |
|
27 |
大便優勢菌培養 |
|
28 |
胸腔鏡下胸膜活檢術 |
|
29 |
胸腔鏡下胸腔灌洗術 |
|
30 |
心血管及周圍血管介入技術 |
|
31 |
多重耐藥細菌感染診治 |
|
32 |
ECMO技術 |
|
33 |
人工腎技術 |
|
34 |
主動脈球囊反搏技術 |
|
35 |
體外循環技術 |
|
36 |
有創/無創呼吸支持技術 |
|
37 |
呼吸內鏡技術 |
|
38 |
消化內鏡技術 |
|
39 |
肝移植 |
|
40 |
腎移植 |
|
41 |
心臟移植 |
|
42 |
肺移植 |
|
附件2
國家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
一、基本要求
國家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應當是傳染病學科特色突出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或者傳染病??漆t院,具有區域領先的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管理水平,具有豐富的嚴重復雜傳染病救治經驗,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中處于區域引領地位。傳染病救治相關診療科目齊全,配套設備設施完善,人才梯隊結構合理,且有相對成熟合理的傳染病中心運行機制。始終堅持公益性,認真貫徹落實醫改相關工作要求,具備承擔重大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的能力和經驗。承擔區域內傳染病救治有關臨床、教學、科研、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的技術指導,積極參加傳染病醫學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本區域傳染病醫學發展。
國家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應當滿足以下基本條件:
(一)傳染病中心形成統籌管理模式,有獨立設置的傳染病院區,規模滿足功能定位,有完善的組織架構和相關專業固定的醫務人員,醫院每年向傳染病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設發展經費,保障其持續健康發展。
(二)傳染病院區按照“三區兩通道”設置,傳染病救治床位數≥醫院編制床位數的10%。按照“平戰結合”原則,在重大疫情救治時能夠利用傳染病院區或者其他病區快速擴充傳染病救治床位,迅速提升疫情救治能力。
(三)建立傳染病救治團隊,由核心科室(專業)和支撐科室(專業)的固定人員組成。其中,核心科室(專業)包括傳染病科、重癥醫學科、呼吸內科;支撐科室(專業)包括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腎臟病科、血液病科、風濕免疫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經外科、精神科、婦產科、兒科、皮膚科、急診醫學科、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中醫科、康復科、麻醉科、病理科、輸血科、臨床護理、臨床藥學等。
(四)近3年傳染病患者年均出院人數≥4000例,其中每年度收治患者中相對權重值(RW)≥2數量占年出院人數不低于10%。
(五)近3年年均為傳染病患者開展手術(不含操作)≥1500臺次,其中三/四級手術比例不低于30%。
(六)原則上,傳染病科應當獲得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核心科室(專業)和支撐科室(專業)應當獲得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5個。
二、醫療服務能力
國家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應當具備常見傳染病、新發突發傳染病和重大傳染病的綜合診療能力,掌握疑難復雜傳染病救治所涉及的各項關鍵技術。已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現代傳染病防治體系,整合傳染病防控、疫情監測預警、病原體識別與檢測、傳染病診斷、抗病原體治療、多器官功能支持、院感管理能力,協同內科與外科、西醫與中醫、醫療與預防,覆蓋從兒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具備開展臨床研究與轉化的能力,引領區域內傳染病學科發展。
(一)科室及平臺設置。
1.傳染病科:
(1)病房。按照“三區兩通道”設置獨立的傳染病院區,通風、空調和污水污物處理設施符合傳染病院感防控要求。供氧設施等滿足全部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氧氣供應。至少設置普通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結核病、中西醫結合感染病病區,醫生床位比≥0.3:1,護士床位比≥0.5:1。
(2)發熱門診。設置功能布局合理的發熱門診,配備診室≥4間,隔離床位≥20張,且具有加強床位擴容能力。發熱門診配備獨立檢驗實驗室、CT檢查室、DR檢查室,對發熱患者實行嚴格閉環管理。
(3)??崎T診。應當至少設置傳染病門診、HIV感染門診、腸道門診等。
2.呼吸內科:
醫院設置獨立的呼吸內科及其病房,普通床位醫生床位比≥0.3:1,護士床位比≥0.4:1。有隸屬于呼吸內科的MICU或RICU,且監護床位數≥10張,并具備相應的硬件設施、技術和人力資源條件;醫生床位比≥1:1,護士床位比≥2:1。
設置普通呼吸??崎T診和部分呼吸專病/專項門診(例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呼吸系統感染等)。有獨立的呼吸內鏡室或呼吸介入中心、肺功能室。
3.重癥醫學平臺:
傳染病科設置獨立的重癥監護病房,重癥監護床位數占傳染病床位數≥8%,滿足傳染病特別是呼吸系統傳染病救治要求,可以實現正負壓轉換,保證可迅速投入傳染病救治。
醫院重癥醫學科配備足夠數量的呼吸機、監護儀、體外膜肺氧合(ECMO)、持續腎替代治療(CRRT)等設備,配備適量的適合兒童和新生兒使用的呼吸機及其他醫療設備,在傳染病、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器官功能支持等領域具有較強救治能力。
4.醫學檢驗平臺:
傳染病中心應當設置生物安全三級(P3)實驗室,配備分析測試平臺、代謝組學平臺、蛋白組學平臺、細胞生物學技術平臺、免疫學技術平臺與高通量基因測序平臺,具備突發新發傳染病病原體識別與檢測能力。配置病毒核酸檢測平臺≥5套,檢驗人員中熟練掌握PCR檢測技術的≥50%,具備新型冠狀病毒等病毒核酸檢測能力3000人份/日,并能夠短期內進一步拓展。
5.醫學影像平臺:
傳染病院區配置專用醫學影像檢查設備,至少包括1.5T及以上核磁共振(MRI)系統≥1臺,64排及以上計算機斷層掃描(CT)系統≥1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2臺,數字X線成像系統(DR)≥1臺,彩色多普勒超聲機≥4臺。具備開展各類放射血管介入、超聲介入等資質,有相應的專業人才隊伍。
6.院感管理科:
傳染病中心應當明確專門負責醫院感染管理的部門,建立院感管理與臨床多學科合作機制,持續加強院感管理質量。配備足夠的院感管理專業人員,院感管理人員與傳染病床位比≥1:50,其中傳染病專業人員占比不少于20%,且至少有1名院感管理人員具有傳染病專業高級技術職稱。
(二)診斷項目。能夠開展常見多發、疑難危重、新發突發和重大傳染病診斷所需檢查檢驗項目,提供病原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檢驗項目,以及病理學、醫學影像學等檢查項目。
(三)診療能力。具備常見多發、疑難危重、新發突發和重大傳染病及其并發癥診斷與治療能力,建立多學科協同診療模式。近3年收治病例覆蓋傳染病疑難與危重病種清單(附表1)80%以上,總體治愈好轉率≥80%。
具備各甲類、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規范診療能力,以及對各類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快速甄別檢測、監測預警、診斷治療能力。
(四)核心技術。具備傳染病救治先進理念和技術,能夠開展傳染病病原學診斷、病原學治療、相關手術與介入操作、重要器官功能監測與支持,以及康復治療所涉及的各項傳染病救治技術。近3年開展核心技術覆蓋清單(附表2)80%以上。
國家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應當滿足以下項目中的4項:
近3年,年均完成技術項目例次數達到:
1.有創、無創呼吸支持病例數≥2000例。
2.持續腎替代治療(CRRT)病例數≥200例。
3.體外膜肺氧合支持(ECMO)病例數≥30例。
4.熟練掌握內鏡診療技術,并滿足:呼吸內鏡診療次數≥1000例次,消化內鏡診療次數≥2000例次。
5.熟練開展二代測序、血藥濃度檢測、微生物自動鑒定、質譜分析等相關技術。
三、教學能力
承擔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教學能力與硬件設施能滿足教學需求,引領我國傳染病學科人才培養。
(一)教學條件。床位數量、收治的病種與數量應當符合院校教育和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關法定標準要求。教學硬件資源應當包括獨立教學區域(面積≥1000㎡)、供查閱資料的圖書館、教學專用的多媒體教室、臨床技能培訓與考核中心(面積≥1000㎡)、具備相應的虛擬現實教學資源和模擬教學設備。學生(員)臨床輪轉科室配有獨立多媒體臨床教學示教室。具有傳染病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
(二)組織管理。建立完備的組織管理體系,醫院有教學相關委員會或明確教學職能部門,配有專職教學秘書,各項教學工作負責人職責明確。
(三)師資條件。傳染病專業領域具有高級技術職稱醫師數占總醫師數比例≥25%,其中,研究生導師數占總醫師數比例≥10%,博士生導師數占總醫師數比例≥5%。每年培養本專業研究生≥10人,每位住院醫師和??漆t師規范化培訓的帶教指導醫師同時帶教本專業培訓對象不超過3名。有脫產帶教教師及專職教學管理人員,建立有效的教學薪酬保障制度,能夠充分調動帶教指導醫師從事教學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教學培訓。應當為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承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業考核任務。近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業考核通過率≥90%。承擔傳染病專業領域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2個/年,開展傳染病規范化救治培訓班≥5期/年,培訓人次數≥300人次/年。開展傳染病病原體識別與檢測、傳染病診斷、抗病原體治療、器官功能支持治療等進修培訓任務,有規范的培訓教程,配備相應的培訓設備和器材。近3年,接收進修人員≥15人次/年,進修結業考試合格率≥90%。
(五)教學成果。教學團隊應當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近5年,主編或者副主編完成傳染病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或者參編完成傳染病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
四、科研能力
國家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應當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及科研平臺,承擔國家級傳染病相關研究課題。有組織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的經驗。在傳染病專業相關的臨床研究、科研成果、技術轉化、科研影響力方面,在區域內發揮引領作用。有建設成為區域傳染病醫學研究中心的基礎和條件。
(一)科技平臺。
1.傳染病相關平臺標準。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1項:
(1)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國家級研究機構;
(2)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
(3)國家重點學科;
(4)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5)國家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
2.傳染病平臺基礎條件。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2項:
(1)建設有生物樣本庫;
(2)建設有臨床數據中心;
(3)已依法取得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或依法備案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二)科技人才。建立穩定的科技人才隊伍,在編人員應當滿足以下標準:
1.學科帶頭人標準。在傳染病學領域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2項:
(1)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2)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3)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4)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
(5)曾任、現任或候任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傳染科醫師分會主委、副主委、會長、副會長、常委。
2.學科梯隊優秀人才。在傳染病學領域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3項:
(1)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
(2)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人選≥1人;
(3)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或講座教授≥1人;
(4)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1人;
(5)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人才≥1人;
(6)“四青”人才(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青年拔尖人才計劃)≥1人;
(7)曾任、現任或候任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傳染科醫師分會主委、副主委、會長、副會長、常委累計≥3人次;
(8)國家或省級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
(9)省部級突出貢獻獲得者≥1人。
(三)科研項目。開展以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以及新發突發傳染病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近5年,主持重大傳染病防治領域國家級科研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基金重點項目或重大項目)≥1項,或其子課題≥3項;主持傳染病防治領域省部級以上重大項目≥5項。
(四)科研資源。至少滿足以下項目中的1項:
1.已建立國內重大傳染病防治領域研究隊列≥3個,隊列總規模≥1萬人;
2.已建立重大傳染病的標準化電子健康信息大數據平臺,涉及病種≥2個,涵蓋≥100萬人份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信息與疾病信息;
3.已建立傳染病生物樣本庫,與臨床信息相關聯的各類生物樣本總保有量≥10萬份。
(五)科研支持平臺。
具備完善的傳染病科研支持平臺,配備代謝組學、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病毒學、細菌學、微生態學等基礎與轉化研究平臺。
所在單位應當已依法取得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或依法備案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具備開展Ⅰ-Ⅳ期臨床試驗項目的資質,I期GCP床位≥10張,近3年牽頭開展傳染病防治領域I-IV 期臨床試驗項目≥1個。
建有專業化臨床研究數據管理及生物樣本管理團隊,具備完善的數據及生物樣本管理規章制度及信息化管理系統。
(六)協作研究網絡。牽頭建立覆蓋區域的重大傳染病防治協同研究網絡,網絡成員單位(以近3年開展合作研究為準)≥20家,覆蓋?。▍^、市)超過3個。
(七)科研成果。近5年,在傳染病專業領域累積獲得以下至少兩項科研成果:
1.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或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項;
2.獲得授權國家專利≥3項;
3.有自主創新的預防、診斷、治療和保健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得到應用推廣;
4.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SCI收錄論文≥50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分論文≥2篇,或者影響因子大于5分論文≥10篇。
五、承擔公共衛生任務及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一)推動傳染病防治網絡建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重大傳染病、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網絡建設,網絡覆蓋醫院≥50家,覆蓋≥5個?。▍^、市)。指導網絡成員單位開展傳染病防治工作,定期進行質量控制、專業培訓、績效評估等,開展傳染病相關信息定期收集、匯總分析和結果反饋等,發揮技術輻射帶動作用。依托防治網絡,與部分高等院校、醫療機構開展傳染病領域基礎與臨床研究。
(二)推動完善傳染病疫情監測系統。加強實驗室檢測能力建設,完善實驗室檢測網絡,提升傳染病特別是新發突發傳染病檢測能力。依托傳染病防治網絡以及發熱門診、基層機構等哨點單位,構建傳染病疫情檢測、預警系統,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加強與疾病控制、檢驗檢疫等部門協作,建立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機構協同監測機制。
(三)組建重大疫情應急醫療隊。完善重大疫情等應對預案體系,依托傳染病、呼吸、重癥醫學等專業組建重大疫情應急醫療隊,覆蓋醫療救治、實驗室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等領域,配備移動P3實驗室等應急救治設備設施。受國家委派整建制開展重大傳染病疫情救治工作。通過遠程會診等方式,指導收治醫療機構治療新發、烈性傳染病人。
(四)完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建立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與醫療救治相適應的醫用防護與救治物資、設備、藥品儲備、調配等動態機制,重點儲備醫用防護口罩、醫用防護服、正壓面罩等醫用防護物資,各類搶救必須的影像、檢驗和生命支持設備。按照“平戰結合”原則,應急狀態下至少能夠滿足重大傳染病百人級救治一周以上需要。
(五)開展傳染病相關健康宣教。開展區域傳染病防控與救治相關健康教育、健康咨詢指導等工作。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面向公眾及患者的常見或重大傳染病預防、醫療保健等科普教育,提升公眾對傳染病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六、落實醫改相關任務和履行社會公益情況
(一)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建立分級診療相關制度體系,牽頭成立覆蓋區域的傳染病領域醫療聯合體(包括??坡撁撕瓦h程醫療協作網),推動疑難病例遠程會診、雙向轉診和醫療質控工作,定期開展對醫聯體成員單位技術培訓與指導。??漆t聯體覆蓋醫療機構≥50家,不少于5個省(區、市)。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開展傳染病相關遠程會診、遠程查房、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心電診斷、遠程醫學教育,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醫療機構≥50家,不少于5個省(區、市),每年提供遠程醫療服務≥300例。
(二)加強醫院精細化管理。建立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承擔省級傳染病專業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心工作。使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部分傳染病單病種質量管理、臨床路徑管理,臨床路徑病種數量≥5種。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療規范的撰寫工作。不斷完善傳染病報卡、醫院感染控制、發熱門診與實驗室管理等重點環節標準操作流程(SOP)。
(三)加強醫療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要符合《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的要求,信息化功能要具備《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的要求,信息技術要符合《醫院信息化建設應用技術指引(2017版)》的要求,數據上報要符合國家和行業數據管理相關要求。積極推進醫院電子病歷和信息平臺建設,實現醫院內部信息系統整合,與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開發對接,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安全共享。醫院電子病歷建設達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電子病歷應用等級測評”四級要求;信息平臺建設達到“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四級要求;醫院核心業務系統達到“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三級要求,使用國產密碼對核心數據進行加密保護。能為國家中心的臨床、科研、教學和管理業務提供信息支撐。
(四)履行社會公益項目。積極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組織開展義診、健康扶貧、疑難重癥患者會診等活動,根據衛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門要求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幫助提升基層傳染病防治能力。
(五)深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切實落實醫療機構依法執業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制定并執行醫院章程,完善醫院管理制度,提高醫院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水平。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兩個允許”,保障人員合理收入待遇。
(六)加強公立醫院績效管理。醫院積極參加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且在申報醫學中心的上一年度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指標排名位于相應類別醫院前10%。
附表:1.傳染病疑難與危重病種清單
2. 傳染病專業核心技術清單
附表1
傳染病疑難與危重病種清單
序號 |
臨床診斷 |
ICD(國際疾病分類)名稱 |
ICD編碼 |
||
1 |
鼠疫 |
鼠疫 |
|
||
2 |
肺炎型鼠疫 |
|
|||
3 |
敗血癥型鼠疫 |
|
|||
4 |
霍亂 |
霍亂 |
|
||
5 |
高致病性禽流感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
6 |
SARS |
SARS |
U04.900 |
||
7 |
COVID-19 |
COVID-19 |
U07.100x001 |
||
8 |
炭疽 |
炭疽肺炎 |
A22.102+ |
||
9 |
病毒性肝炎 |
病毒性肝炎 |
B15-B19 |
||
10 |
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4 |
|||
11 |
急性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5 |
|||
12 |
慢性病毒性肝炎 |
B18.951 |
|||
13 |
膽汁淤積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3 |
|||
14 |
甲肝 |
急性甲型肝炎 |
B15 |
||
15 |
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 |
B15.903 |
|||
16 |
急性無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 |
B15.904 |
|||
17 |
甲型病毒性重型肝炎 |
B15.907 |
|||
18 |
B15.906 |
||||
19 |
乙肝 |
乙型病毒性肝炎 |
B16.905 |
||
20 |
急性乙型肝炎 |
B16 |
|||
21 |
急性無黃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
B16.902 |
|||
22 |
急性黃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
B16.901 |
|||
23 |
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 |
B16.906 |
|||
24 |
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 |
B16.908 |
|||
25 |
乙型病毒性肝炎亞急性重型 |
B16.909 |
|||
26 |
丙肝 |
丙型病毒性肝炎 |
B17.101 |
||
27 |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B17.151 |
|||
28 |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伴黃疸 |
B17.102 |
|||
29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B18.251 |
|||
30 |
慢性重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
B18.203 |
|||
31 |
丁肝 |
丁型病毒性肝炎 |
B17.805 |
||
32 |
戊肝 |
戊型病毒性肝炎 |
B17.201 |
||
33 |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黃疸型 |
B17.203 |
|||
34 |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無黃疸型 |
B17.204 |
|||
35 |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 |
||||
36 |
|||||
37 |
艾滋病 |
B24.X01 |
|||
38 |
B20 |
||||
39 |
艾滋病合并隱球菌感染 |
B24.X01+B45 |
|||
40 |
B20.651 |
||||
41 |
B20.051 |
||||
42 |
B20.052 |
||||
43 |
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青霉感染 |
B24.X01+ B48.401 |
|||
44 |
艾滋病合并弓形蟲感染 |
B24.X01+ B58.900 |
|||
45 |
B20.451 |
||||
46 |
B20.251 |
||||
47 |
肺結核 |
呼吸道結核 |
A16 |
||
48 |
A16.151 |
||||
49 |
A16.202 |
||||
50 |
A15.001 |
||||
51 |
支氣管內膜結核 |
A15.551 |
|||
52 |
結核性胸膜炎 |
A15.601 |
|||
53 |
A15.452 |
||||
54 |
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
A19.001 |
|||
55 |
亞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
A19.802 |
|||
56 |
布魯菌病 |
布魯氏菌病 |
A23 |
||
57 |
A23.053 |
||||
58 |
犬布魯氏菌病 |
A23.351 |
|||
59 |
豬布魯氏菌病 |
A23.251 |
|||
60 |
流產布魯氏菌病 |
A23.151 |
|||
61 |
傷寒、副傷寒 |
傷寒 |
A01.001 |
||
62 |
副傷寒 |
A01.401 |
|||
63 |
甲型副傷寒 |
A01.101 |
|||
64 |
乙型副傷寒 |
A01.201 |
|||
65 |
丙型副傷寒 |
A01.301 |
|||
66 |
炭疽 |
炭疽 |
A22 |
||
67 |
皮膚炭疽 |
A22.051 |
|||
68 |
猩紅熱 |
猩紅熱 |
A38 |
||
69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A39.852+ |
||
70 |
霍亂 |
霍亂 |
A00 |
||
71 |
細菌性痢疾 |
細菌性痢疾 |
A03.901 |
||
72 |
H1N1甲型流感 |
NA(XN8WJ,ICD11) |
|
||
73 |
重癥麻疹 |
麻疹 |
B05.901 |
||
74 |
B05.001+ |
||||
75 |
麻疹合并肺炎 |
B05.201+ |
|||
76 |
流行性出血熱 |
流行性出血熱 |
A98.502+ |
||
77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A83.001 |
||
78 |
登革熱 |
登革熱 |
A90 |
||
79 |
吸蟲病 |
吸蟲病 |
|||
80 |
瘧疾 |
瘧疾 |
B54.X02 |
||
81 |
惡性瘧原蟲瘧疾 |
B50 |
|||
82 |
間日瘧原蟲瘧疾 |
B51 |
|||
83 |
三日瘧原蟲瘧疾 |
B52 |
|||
84 |
卵型瘧原蟲瘧疾 |
B53.051 |
|||
85 |
狂犬病 |
狂犬病 |
A82 |
||
86 |
梅毒 |
梅毒 |
A53.901 |
||
87 |
鉤端螺旋體 |
鉤端螺旋體 |
|
||
88 |
肝功能異常原因待查 |
肝功能異常 |
R94.501 |
||
89 |
肝功能不全 |
K76.806 |
|||
90 |
肝炎 |
K75.901 |
|||
91 |
急性肝炎(非病毒性) |
K72.003 |
|||
92 |
慢性肝炎 |
K73.901 |
|||
93 |
藥物性肝炎 |
K71.601 |
|||
94 |
肝硬化 |
肝硬化 |
K74.151 |
||
95 |
酒精性肝硬化 |
酒精性肝硬化 |
K70.301 |
||
96 |
血吸蟲性肝硬化 |
血吸蟲性肝硬化 |
K74.607 |
||
97 |
肝硬化失代償期 |
肝硬化失代償期 |
|||
98 |
肝硬化失代償期,自發性腹膜炎 |
自發性腹膜炎 |
K65.902 |
||
99 |
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 |
K74.609+ |
|||
100 |
肝硬化失代償期,肝腎綜合征 |
肝腎綜合征 |
K76.702 |
||
101 |
肝硬化失代償期,電解質紊亂 |
電解質紊亂 |
E87.802 |
||
102 |
肝硬化門脈高壓 |
門脈高壓 |
K76.602 |
||
103 |
肝硬化伴腹水 |
肝硬化伴腹水 |
K74.653 |
||
104 |
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 |
肝昏迷(肝性腦?。?/p> |
K72.903 |
||
105 |
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 |
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 |
C22 |
||
106 |
肝惡性腫瘤 |
肝惡性腫瘤 |
C22.901 |
||
107 |
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肝原發性惡性腫瘤 |
C22.951 |
||
108 |
肝細胞肝癌 |
肝細胞肝癌 |
C22.001 |
||
109 |
膽管癌 |
膽管癌 |
C22.101 |
||
110 |
肝功能衰竭 |
肝衰竭 |
K72 |
||
111 |
肝功能衰竭 |
K72.901 |
|||
112 |
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重型肝炎) |
K72.001 |
|||
113 |
急性肝衰竭 |
K72.002 |
|||
114 |
亞急性肝衰竭(亞急性重型肝炎) |
K72.051 |
|||
115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
K72.061 |
|||
116 |
慢性肝衰竭(慢性重型肝炎) |
K72.151 |
|||
117 |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6 |
|||
118 |
亞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
B19.907 |
|||
119 |
爆發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
B19.901 |
|||
120 |
急性爆發性肝炎伴肝昏迷 |
B19.002 |
|||
121 |
酒精性肝衰竭 |
K70.454 |
|||
122 |
急性酒精性肝衰竭 |
K70.451 |
|||
123 |
亞急性酒精性肝衰竭 |
K70.453 |
|||
124 |
慢性酒精性肝衰竭 |
K70.452 |
|||
125 |
發熱待查 |
原因不明的發熱 |
R50 |
||
126 |
敗血癥 |
敗血癥 |
A41.901 |
||
127 |
膿毒血癥 |
A41.902 |
|||
128 |
感染性休克(膿毒性休克) |
A41.954 |
|||
129 |
葡萄球菌性敗血癥 |
A41.202 |
|||
130 |
假單胞菌性敗血癥 |
A41.505 |
|||
131 |
肺炎球菌性敗血癥 |
A40.301 |
|||
132 |
鏈球菌性敗血癥 |
A40.901 |
|||
133 |
革蘭氏陰性桿菌敗血癥 |
A41.504 |
|||
134 |
大腸桿菌性敗血癥 |
A41.503 |
|||
135 |
變形桿菌性敗血癥 |
A41.501 |
|||
136 |
腸球菌性敗血癥 |
A41.552 |
|||
137 |
凝固陰性葡萄球菌引起的敗血癥 |
A41.151 |
|||
138 |
A41.506 |
||||
139 |
厭氧菌性敗血癥 |
A41.451 |
|||
140 |
感染性休克(敗血病性休克) |
A41.953 |
|||
141 |
感染性心內膜炎 |
感染性心內膜炎 |
I33.004 |
||
142 |
急性心內膜炎 |
I33.901 |
|||
143 |
細菌性心內膜炎 |
I33.013 |
|||
144 |
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
I33.007 |
|||
145 |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
I33.014 |
|||
146 |
重癥肺炎 |
重癥肺炎 |
J18.953 |
||
147 |
肝膿腫 |
肝膿腫 |
K75.001 |
||
148 |
細菌性肝膿腫 |
K75.051 |
|||
149 |
化膿性膽管炎 |
急性化膿性肝膽管炎 |
K75.002 |
||
150 |
急性腎盂腎炎 |
急性腎盂腎炎 |
N10.X01 |
||
151 |
腹腔膿腫 |
腹腔膿腫 |
K65.003 |
||
152 |
創傷弧菌感染 |
NA |
NA(XN44G,ICD11) |
||
153 |
細菌性食物中毒 |
細菌性食物中毒 |
A05.901 |
||
154 |
諾卡菌病 |
肺炎諾卡菌病 |
A43.051+ |
||
155 |
化膿性腦膜炎 |
化膿性腦膜炎 |
G00.901 |
||
156 |
細菌性腦膜炎 |
G00.902 |
|||
157 |
腦膿腫 |
腦膿腫 |
G06.006 |
||
158 |
細菌性腦膿腫 |
G06.051 |
|||
159 |
皮膚軟組織感染 |
軟組織感染 |
L08.920 |
||
160 |
侵襲性曲霉菌病 |
曲霉病 |
B44 |
||
161 |
曲霉菌性肺炎 |
B44.103+ |
|||
162 |
曲霉菌病 |
B44.901 |
|||
163 |
播散性曲霉病 |
B44.751 |
|||
164 |
真菌性敗血癥 |
真菌敗血癥 |
A41.805 |
||
165 |
霉菌性敗血癥 |
A41.803 |
|||
166 |
類酵母菌敗血癥 |
A41.802 |
|||
167 |
隱球菌病 |
隱球菌病 |
B45 |
||
168 |
肺隱球菌病 |
B45.001+ |
|||
169 |
隱球菌性腦膜炎 |
B45.102+ |
|||
170 |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 |
B45.101+ |
|||
171 |
播散性隱球菌病 |
B45.751 |
|||
172 |
念珠菌病 |
念珠菌病 |
B37 |
||
173 |
念珠菌性敗血癥 |
B37.751 |
|||
174 |
肺念珠菌病 |
B37.101+ |
|||
175 |
念珠菌性心內膜炎 |
B37.601+ |
|||
176 |
念珠菌性腦膜炎 |
B37.551+ |
|||
177 |
腸道念珠菌性感染 |
B37.802 |
|||
178 |
肺孢子菌病 |
肺孢子絲菌病 |
B42.001+ |
||
179 |
病毒性肺炎 |
病毒性肺炎 |
J12.901 |
||
180 |
流行性感冒 |
J11.101 |
|||
181 |
重癥水痘 |
水痘 |
B01 |
||
182 |
水痘性肺炎 |
B01.251+ |
|||
183 |
水痘后腦脊髓炎 |
B01.152+ |
|||
184 |
新型布尼亞病毒 |
新型布尼亞病 |
NA |
||
185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
B27 |
||
186 |
巨細胞病毒感染 |
巨細胞病毒感染 |
B25.901 |
||
187 |
巨細胞病毒性肺炎 |
B25.051+ |
|||
188 |
巨細胞病毒性肝炎 |
B25.101+ |
|||
189 |
病毒性腦膜炎 |
病毒性腦膜炎 |
A87.901 |
||
190 |
結核病 |
結核病 |
A15-A19 |
||
191 |
血性播散性結核 |
急性血性播散性結核 |
A19.051 |
||
192 |
慢性血性播散性結核 |
A19.853 |
|||
193 |
結核性腦膜炎 |
結核性腦膜炎 |
A17.003+ |
||
194 |
結核性腦膿腫 |
A17.802+ |
|||
195 |
泌尿系結核 |
泌尿系結核 |
A18.103 |
||
196 |
生殖系統結核 |
女性盆腔結核 |
A18.107+ |
||
197 |
卵巢結核 |
A18.110+ |
|||
198 |
淋巴結結核 |
淋巴結核 |
A18.206 |
||
199 |
結核性心包炎 |
結核性心包炎 |
A18.815+ |
||
200 |
消化系統結核 |
結核性腹膜炎 |
A18.307+ |
||
201 |
腸結核 |
A18.301+ |
|||
202 |
骨關節結核 |
腰椎結核 |
A18.011+ |
||
203 |
骨結核 |
A18.035+ |
|||
204 |
脊椎結核 |
A18.046+ |
|||
205 |
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
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
NA(1B21.Z,ICD11) |
||
206 |
寄生蟲病 |
未特指的寄生蟲病 |
B89 |
||
207 |
絲蟲病 |
絲蟲病 |
B74 |
||
208 |
線蟲病 |
類圓線蟲病 |
|||
209 |
囊尾蚴病 |
腦囊蟲病 |
B69.001+ |
||
210 |
中樞神經系統囊尾蚴病 |
B69.052+ |
|||
211 |
囊尾蚴病 |
B69.901 |
|||
212 |
棘球蚴病 |
棘球蚴病 |
B67 |
||
213 |
腸絳蟲病 |
絳蟲病 |
B68 |
||
214 |
恙蟲病 |
恙蟲病 |
A75.301 |
||
215 |
立克次體感染 |
立克次體感染 |
A79.902 |
||
216 |
弓形蟲病 |
弓形蟲病 |
|||
217 |
回歸熱 |
回歸熱 |
A68 |
||
218 |
萊姆病 |
萊姆病 |
A69.201 |
附表2
傳染病專業核心技術清單
序號 |
技術名稱 |
ICD編碼 |
1 |
PPD試驗 |
|
2 |
結核分枝桿菌涂片檢查 |
|
3 |
結核分枝桿菌培養 |
|
4 |
結核分枝桿菌鑒定 |
|
5 |
結核桿菌抗體測定 |
|
6 |
結核分枝桿菌菌種鑒定(DNA微陣列芯片法) |
|
7 |
結核分枝桿菌耐藥基因檢測(DNA微陣列芯片法) |
|
8 |
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T-spot) |
|
9 |
腺苷脫氨酶測定(胸腹水) |
|
10 |
乳酸脫氫酶(胸腹水) |
|
11 |
GeneXpert檢測 |
|
12 |
ELISA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 |
|
13 |
非結核分枝桿菌培養 |
|
14 |
非結核分枝桿菌鑒定 |
|
15 |
甲型流感病毒DNA檢測 |
|
16 |
流感H7N9病毒RNA檢測 |
|
17 |
流感A/B型RNA檢測 |
|
18 |
流感病毒H3N2型RNA檢測 |
|
19 |
流感病毒季節性H1N1型RNA檢測 |
|
20 |
流感病毒新H1N1型RNA檢測 |
|
21 |
流感病毒A型檢測分型檢測 |
|
22 |
SARS-CoV-2核酸及抗體檢測 |
|
23 |
巨細胞病毒DNA檢測 |
|
24 |
EB病毒DNA檢測 |
|
25 |
降鈣素原測定 |
|
26 |
內毒素測定 |
|
27 |
大便優勢菌培養 |
|
28 |
胸腔鏡下胸膜活檢術 |
|
29 |
胸腔鏡下胸腔灌洗術 |
|
30 |
心血管及周圍血管介入技術 |
|
31 |
多重耐藥細菌感染診治 |
|
32 |
ECMO技術 |
|
33 |
人工腎技術 |
|
34 |
主動脈球囊反搏技術 |
|
35 |
體外循環技術 |
|
36 |
有創/無創呼吸支持技術 |
|
37 |
呼吸內鏡技術 |
|
38 |
消化內鏡技術 |
|
39 |
肝移植 |
|
40 |
腎移植 |
|
41 |
心臟移植 |
|
42 |
肺移植 |
|